北京中医药大学“灵蕴乡音”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于7月11日至8月18日对双柏地区的中医药生产力技术、人才现状、文化发展、医疗设施等方面进行30余场访谈交流、调研考察,并对医务人员进行2场次心理培训,在社区及乡村开展3场次义诊活动。实践团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玮、国学院副院长李蔓荻、国学院教授段晓华担任指导老师,项目负责人许美琳老师带队进行调研。实践团深入双柏,运用中医药“望闻问切”的传统智慧,深入探索基层工作的“理法方药”,不断细化中医药振兴双柏的具体工作内容,共同奏响“灵蕴乡音”的华美乐章。
文化振兴,访彝族文化根脉
“灵蕴乡音”实践团成员先后深入访谈了双柏县多位彝医、彝族文化传承者、彝绣设计师等。双柏县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素有“云药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双柏县积极推动中医药文旅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
彝医们的每一次诊脉开方,都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遵循,他们以草木为友,以天地为师,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健康。而彝族文化传承者,将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中医药理念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彝绣设计师们更是将这份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巧妙结合,他们将中医药元素融入绣品设计之中,让每一幅绣品都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与民族艺术的使者。
探寻着中医药与文化振兴交织的璀璨篇章,为双柏的文化振兴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灵蕴乡音”实践团的每一步足迹,都深刻烙印在双柏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见证着中医药如何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产业振兴,研双柏中医药发展
双柏地区作为中药材种植的重要基地,具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独特的民族医药文化,具有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天然优势。然而,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中医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灵蕴乡音”实践团成员先后深入访谈了双柏县多位返乡创业者,从“种药农民”到产业“带路人”,从开展药园规划设计、特色古树茶源、甘蔗产地发掘,到全产业链条发展。不仅有力推动双柏县中药材产业及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创收途径,注入新的经济活力。他们的故事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深化了大家对中药材产业的全面认识和深刻洞察。
人才振兴,心理团辅促成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教授李蔓荻老师为当地医护人员策划举办多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辅导以”感知—深化—升华“生命意义为主线,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通过互动、绘画、分享等团辅活动,帮助基层医护人员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健康积极心理品质,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为未来基层协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此外团队成员通过深度调研双柏县医院、卫生院、妇幼保健医院等地方医疗机构,了解双柏地区的中医药服务现状,中医药在基层的实际应用情况,为中医药服务的优化升级提供针对性的帮扶。
组织振兴,在奉献中办实事
实践团在双柏县、乡多个社区、妇幼保健院等多地点开展“灵韵乡音,健康同行”主题健康服务活动及义诊活动。实践团队成员为社区居民及村民进行细致专业的健康服务,包括测量血压、把脉问诊、推拿按摩、贴耳豆、针灸等。活动中,学生及老师耐心倾听居民的健康诉求,运用专业中医药知识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传授简单有效的中医药养生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了解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同时,团队成员们还向居民们介绍中医药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的健康建设。
这不仅是一场场简单的健康服务活动,更是一次次心灵的触碰与共鸣。学生们耐心倾听,老师们悉心指导,他们用真诚与专业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让中医药的智慧之光照亮乡亲们的健康之路。在这里,中医药不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连接心与心的纽带。
生态振兴,绿水青山齐献策
团队成员赴双柏县法脿镇李方村参观李方村落特色文化建设、党群活动室、毕摩文化展厅参观。而后在查姆社区进行云南省双柏县查姆社区“两山一湖”文化品牌建设研讨,在查姆社区党建工作室,实践团与社区干部、文化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围绕如何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够进一步提升双柏县的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中医药+乡村振兴”的思路,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不仅为双柏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厚植家国情怀,切实挺膺担当,汇聚青春力量,聚焦乡村振兴。北京中医药大学“灵韵乡音”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实践中坚守“大医精诚”的铿锵信念,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在寻访中感悟思想伟力,在实践中淬炼火热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