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医副校长谷晓红:别让中医教育渐行渐远
2015-05-06 健康报•医生频道
背景
近日,某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杀死中医不用刀》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医学子被捆绑上了两把枷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SCI。该文作者认为,对西医来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初级医生临床水平,尤其是提高基层医生水平、改善基层医疗环境的重要措施,但对中医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它迫使中医多学了三年西医,延迟了中医的成长,让中医学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完整接受真正的中医思维。他认为,当下缺少能够还原中医本来面目的人才,中医高等院校应注重提高传统医学的还原能力。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
谈及《杀死中医不用刀》,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表示,虽然文中的某些说法有些偏颇,但作者对中医事业的感情是真挚的。她透露,一些校友就有如下的感受,值得关注。“对于国家的规培制度,作者确实说出了我的心声,制度是好制度,但是没有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医规培就应该有点中医的样子,不能再强迫中医多学三年西医了,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中医规培应有别于西医
规培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在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出台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2014年年底,我国印发了规范性文件,对中医住院医师规培有专门的规定,但其有别于西医规培——
一是注重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在三年的培训过程中,先接受24个月的通科轮转,再根据学员即将从事的专科进行9个月的专科训练。二是引入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由学员根据所学专业及今后发展方向,选择所在培训基地符合条件的临床带教老师作为自己的师承指导老师,进行每周半天的跟师学习。
谷晓红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三家附属医院均作为规培基地,在对临床中医类别人员进行规培的基础上,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临床专业学位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今年,首批既持有规培证书,又持有硕士学位证书的高素质中医临床人才即将毕业。
中医学子不能只吃套餐
规范化培训规定中医多学三年西医,对此,谷晓红认为,培养中医应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而不是在这三年中灌输中医学子以全部的西医思维、西医知识。为什么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呢?若大三了,回家后有个发烧感冒都不敢伸手治,还不知道银翘散、桑菊饮怎么用,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据了解,在读大三的时候,谷晓红已经接触到很多临床病人了,给人治过不孕症、乳腺增生等,而且都成功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有了动力,兴趣就会源源不断。你会想既然乳腺的疾病我可以治疗,那么其他疾病也可以试一试,自然就越来越想学,跟着老师学,跟着书本学,跟同学切磋,然后再去试,试了以后读理论,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见多识广,用药就会越来越有效。”设身处地想想,体会了中医的疗效,怎能对中医没兴趣呢?
人文底蕴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好的培育医生尤其是中医的丰厚土壤。谷晓红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课堂增加了许多国学、人文方面的课程,明年还要继续加大这部分的比重,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都有这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有意识去选修。在教学改革中,北京中医药大学还增添了非常多的实践模块,比如在老年病这个方向,让学生选北京的老年医院等几个北京最好的医院去实习。谷晓红指出:“培养中医学生,如同吃自助餐一样,要既能满足大家的口味,营养搭配又要科学。若只知面条,便天天吃面条,没有营养可言。”大学要为在校学生搭建更多学习、提高的平台,不能等毕业了、进临床了,再去亡羊补牢。
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学子
“在中医人才培养中,我们要培养高级中医人才,要有国际化视野,要有跨文化的能力。”谷晓红说,当今社会,只想做一个坐堂医生是不行的。我们面对的患者是现代的人,所以我们既要有现代的思维,又要有传统的中医思维。我们要把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疗效、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中医人的使命。
现在有一种说法,“学中医不用学外语”,谷晓红觉得这个看法有失偏颇。外语是一个工具,只有掌握了这种语言工具,才能在文化交流中知己知彼。谷晓红强调:“出去交流时要讲一讲中医的道理,何为心主神明,何为肝藏血、女子以肝为本……这些都要转化为国际语言让大家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很多短期的游学项目,以后还计划将优秀的本科生送出去,到欧美大学的医学院看看,哪怕是三个月或半年,在交流中成长。
让中医通过SCI被认可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医的东西不适合SCI,谷晓红对此不太赞成。谷晓红说:“中医研究者需要一个平台,使其研究成果被更多人知道,所以就需要SCI。当然,我们也不是唯SCI论,为了追求SCI,不顾研究方法或角度脱离临床去做研究。”在评价体系尚未丰富和完善的情况下,中医若要得到一个很好的评价,就不能排斥现有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可能不那么尽善尽美,中医人不能因为它的瑕疵,就一概否定它,她觉得这种心态不可取。
中医人发表的SCI的水平既要符合临床规律,也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路,让同行甚至西医都认可。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很多年轻的老师和教授,在临床研究当中照样可以发表SCI。当然,由于有些研究方法或语言的问题,影响了一部分人发表这方面的文章,这个现实也是有的。所以,我们应倡导科研团队中的青中年教师发表SCI,但在倡导的同时,并不阻止他们去做其他的临床、文献和经典理论的研究。大家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研究的方向和研究方法的时候,可以有所选择,有所偏重。
观点链接
《杀死中医不用刀》的观点有诸多片面之处,但也部分反映了某些中医学生的想法。有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是消极抱怨没有意义,任何制度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不会被外在条件所限,反而会主动去适应或改造。现代中医的发展在哪里?在于科学研究增进了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发现了很多中药的新功效,发现了怎么办?还要墨守成规,一定要根据传统的四气五味来用中药才是中医吗?世上医学本无分别,为何总要强调中医与西医的不同,而看不到中医和西医皆是为了治疗疾病,而且都在实际临床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呢?
目前主要制约中医发展的还是制度,中医的很多管理方法借鉴了西医的模式,却违背了中国的特色和国情,违背了中医的发展规律,所以很难解决问题。那怎么办?就出现了第三个阶段——冷静并蓄积力量。困难和不足必须要正视,自古忠言逆耳,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对中医来讲,SCI要写,规培要搞,但关键是让中医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一定要保证中医能下到基层去,这个导向需要明确,其次再讲科研、对外交流等。
首先,中医不会死,我们要对中医有信心,有一句话我很认同:“不是中医不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其次,目前中医的考核和评价方法,包括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对于问题要积极对待。哪个行业发展都会面临困难和问题,国家、学校也是一样的,不要太悲观,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往前走的。第三,对于中医的学习,我认同读经典、跟名师、勤临床的观点。
(本报记者 王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