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来自35个国家政府核心媒体的资深记者应邀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了以“感知中医世界行”为主题的中医药专题采访,并通过亲身体验更进一步的感受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主任委员,前驻新西兰、瑞典大使陈明明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中国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书记、副所长朱晓新教授出席了活动,并与来访记者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对话。陈明明主任委员主持了本次对话。
对话开始前,由徐安龙校长向来访记者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及现阶段取得的成绩。
对话开始,在回答来访记者关于“在中国开设中医学科的高校数量及选择中医的患者数量”问题时,徐安龙校长说,中国共有27所中医院校,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所,在某些西医类院校里也开设中医课程,全国有共计60所高校开设了中医课程,每年培养出上万名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刘维忠主任进一步补充说,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中医从业人员从原来的17000余名发展到40000-50000名,选择中医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多。社区中选择中医治疗的患者占30%以上,乡镇占50%以上,县级以上医院有10%的患者选择中医。
在回答“中医如何让患者清楚了解药方成分”的问题时,朱晓新教授解释:中医药方饮片成分复杂, 20年前,中国就实施了中医现代化项目,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并明确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与化学药品不同的是,不论是复合方剂还是单味药组成的方剂,中药药理作用都是综合性的,药物相互作用后才能体现整体效果。
针对“中医药在世界受欢迎程度以及中国如何向海外推广中医”的问题,徐安龙校长指出,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管理下,WHO设有传统医学办公室,管理协调各国传统医学的工作。今年8月,在纽约联合国召开的《2016“一带一路”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峰论坛》上,我校国医大师王琦在论坛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在时空网络下中医药一带一路的三个节点》的重要演讲,介绍中医药的预防治疗作用。上周,我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在会上提出将中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并以此让中医造福世界人民,报告得到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的赞许,这都是通过国际组织的活动来宣传中医事业。世界各地对中医的认识不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等国家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密切联系,更认识中医。而在美国,据调查统计,至少有15%的美国人一生中选择过一次中医治疗,这是很高的比例。目前,美国某些州、澳大利亚、加拿大已经对中医立法,瑞士对中医立法进行了公开投票,这都是中医国际化发展的好势头。
对于来访记者提出 “中医医疗旅游”的问题,徐安龙校长指出,医疗旅游是中医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一些国外无法治疗的疾病,许多患者来到中国寻求中医治疗已越来越普遍。中国政府也在推动医疗旅游,在海南岛推出了医疗旅游项目吸引国际患者。目前,我校也在努力建设国际性医院,有来自如俄罗斯,中东国家如沙特、阿曼等国家的糖尿病患者到过我们大学的医院接受中医治疗,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整场对话在热烈、友好、融洽的气氛中结束。在对话采访之前的体验活动中,来访记者一行参观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了解了中医药发展史,更在中医药体验馆亲身体验了中医药文化的神奇魅力,包括感知中医,了解中药、针灸、养生、气功等,对中医概念及内涵有了较全面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体验了砭石、针灸等疗法之精妙,品验和药调剂之情趣,品味中医药文化,品鉴同源药食。
本次活动受外交部委托,搭载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主办的“感知中医世界行”,由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协助落实,外交部新闻司、中国南亚新闻交流中心、中非新闻交流中心官员对活动进行了现场指导。旨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强中医药在世界卫生健康体系中的话语权;扩大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影响力,为中医药走进非洲、南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推动中医药进入联合国战略开启了预热模式。
(文:宣传部/图: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