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有关要求,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弘扬“大医精诚”精神,推进“德医双修”,努力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1月21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联合赴陕西铜川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并开展新时代医德医风医道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发展座谈交流。
1月21日上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一行五人来到铜川市孙思邈纪念馆,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邱仁富、国学院院长裘梧、铜川市市中医药发展中心主任靳康鹏、药王山管理处副主任陈同新共同为基地揭牌。
靳康鹏在致辞中指出,要以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发挥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学院的优势,积极挖掘孙思邈中医药文化的思想精髓,深入研究其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展现孙思邈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铜川中医药文化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邱仁富在致辞中表示,设立实践基地,最主要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把学生培养好,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他指出,在药王山脚下探讨医德医风医道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医脉具有积极意义,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成立新时代医德医风医道中心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传承好、阐释好大医精诚精神,发掘好运用好中医药文化资源,拓展人才培养平台,发挥思政引领力,提升健康引领力。
“弘扬孙思邈医德医风暨中医药文化发展座谈会”在孙思邈纪念馆会议室召开。铜川市中医药发展中心、铜川市药王山管理处、铜川市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药王故里孙塬村、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铜川市人民医院、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领导和专家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围绕坚持健康优先发展的价值导向、中华传统医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医精诚”之“精”的育人意蕴、药王山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孙思邈和药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中医药文化推进医学发展、药王文化产业化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学术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孙思邈的医德医风医道的相关材料,感悟“大医精诚”精神,不断传承好古代名家名医的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高尚品质,并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期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一行在铜川市中医药发展中心、耀州区中医药发展中心相关同志陪同下参观了孙思邈纪念馆等,调研当地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实践情况,为持续推进我校“大医精诚”医德展厅建设收集素材。
座谈会结束后,铜川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雷颖,铜川市卫健委主任赵小龙会见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一行,就深化校地合作、发挥社会实践基地育人功能、推进铜川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陕西铜川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故乡,传承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和中医药文脉,积淀了千百年来药王孙思邈的医药经验、医德精神和思想精髓,是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开展医德医风医道建设、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建设的宝库。我校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指示,以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深入发掘阐释弘扬铜川市中医药文化,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转化为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积极服务“健康中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