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精神,部署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主持会议,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德金作致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医药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工作的系统化推进和全方位提升,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中医药人才政策供给不断优化,聚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路径、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等出台一系列部署举措;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中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超过136万,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超过73万;深入实施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形成了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人才效能持续增强,涌现出一批重大先进典型,中医药人才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支撑,是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中医药人才工作瓶颈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站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推动中医药人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全方位全链条开发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不断做大中医药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释放人才能量,推动人才结构分布与服务需求、服务数量、服务效率相匹配,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强、结构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会议强调,要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迫切需求,加快建设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和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建设一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要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完善青年人才发现机制,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早担大任。要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专项,打造一支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要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开展基层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扩大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要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提升中医临床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持续深化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好国家人才政策,落实用人自主权,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人才激励力度,着力解决人才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问题。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聚焦释放中医药的多元功能和价值,加强中医医疗、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对外交流等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各地党委政府把中医药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大盘子”,协调卫生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研究制定加强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要加大创新力度,先行先试,力争产生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经验。要建立健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导向。要加强政治引领,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化开展弘扬大医精诚优良传统活动,引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修医德、重品行、行仁术,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我校徐安龙校长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打造充满活力的人才生态体系》的交流发言。
学校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人才作为学校的首要战略资源,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全方位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人才生态体系。近年来,学校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成效显著,2016年以来,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3人;青年人才呈蓬勃向上、厚积薄发之势。
坚持系统思维,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
实施“壶天人才计划”,坚持引育并举,专兼结合,畅通“博士后-优秀青年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成长“全链条”。实施“岐黄英才计划”,针对处于事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校内优秀人员,学校“分层次分类型”支持教学、科研、医疗三个系列人才的发展。实施“管理人才和支撑人才成长支持计划”,激发管理人员和其他专技人员为学校医教研服务的动力,实现人才队伍“全覆盖”。
坚持战略主动,围绕学科设立人才特区,做好人才储备。
围绕学科设岗引育人才。根据学科队伍结构合理设置招聘岗位,统筹确定补充人员方式和人员类型。人才引进前,充分评估其研究方向与团队的融合度、对学科的贡献度,提高人才匹配度和使用效能。
设立青年人才成长特区。学科急需的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和拟出站博士后,可直接申报壶天青苗学者,建立青年人才的重要战略储备。
设立博士后培养特区。设立临床、科研、师资、企业联合培养四类博士后,充分发挥博士后作为学校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设立人才选聘特区。不唯学历职称,只看医德医术,面向海内外公开遴选临床疗效突出的中医人才担任学校临床特聘专家。
坚持遵循规律,营造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发展生态。
建立不唯一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实际能力和创新成果,增加多样化学术评价指标,在职称评审中建立必备条件与可选条件之间的转换通道,允许用高质量完成的可选条件替代部分必备条件。
建立卓越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年度绩效奖励中设立潜心教学优秀教师奖、最具影响力学术成果奖、创新∙攻坚管理奖等三大卓越奖项。
建立中医药特色的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中建立适合传统中医药理论研究人才和中医临床人才的特色评价绿色通道,突破论文、科研课题等方面的限制,注重中医药原始创新性理论研究和重大临床新技术、新疗法等方面的成果。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部署学校人才工作,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建设中医药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图片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