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中医药报》报道我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医办学,“校地合作”造福各方百姓,全文如下:
“以前,找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看病要走好远的路,现在专家们来家门口了,真是太方便了!”家住北京市房山区的李奶奶兴奋地说。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于2018年正式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六临床医院,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专家带领团队定期到该院坐诊,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便利。该院充分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得如火如荼,目前该院新院区建设已获北京市发改委正式立项,将建成集医、教、研、应急救援、中医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院不止房山区中医医院一家。在校地合作模式的带动下,各临床医院发展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前不久公布的全国419家大型公立三级中医院大考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院即深圳医院排名66位,获A等级水平。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校地合作,让优质中医药资源在各地开枝散叶,带动了当地中医药诊疗水平提升,也让当地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国医大师来到家门口
自2017年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会定期率领团队来深圳医院出诊。这样的喜讯让当地居民直呼:“不用去北京,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国医大师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们多次赴深圳指导该院发展,使该院在医疗业务、科研教学、综合管理等方面实现了飞速提升。
在山东枣庄,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枣庄市共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充分发挥大学品牌和平台优势,引进中医药专家,服务当地百姓数万人次。同时,一批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先后落户该院,患者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国家级名中医的优质服务。
国医大师吕仁和把工作站建在了陕西铜川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这对铜川市及周边省市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幸事。孙思邈医院自2017年开诊以来,已经为周边约2.7万余人次进行了免费体检,对口帮扶两家县级中医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先后派遣50余名中医骨干前往相关基层卫生院定期出诊。在药王孙思邈的故居,中医药正在造福越来越多的百姓。
建设重点专科造福群众
近日,79岁的张大爷将一面写着“妙针神针治百病,医德高尚传名扬”的锦旗送到了枣庄医院针灸科。几个月前,张大爷腰部受凉后出现疼痛,持续3个月都没有缓解。枣庄医院针灸科的医务人员给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后,张大爷的腰痛很快缓解了。针灸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之一,曾获山东省市级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号。
近几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校地融合发展模式,搭建区域标志性中医药服务平台。枣庄医院创新针灸全科化诊疗模式,充分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院士工作站为代表的“北针”和以江西陈日新教授热敏灸分院为代表的“南灸”,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医院”之一。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已成为中医药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中医院,现有多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厦门市领先学科。深圳医院成功创建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针灸科、治未病科、肝病科、妇科),1个深圳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治未病科),4个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肝病科、针灸科、妇科、肾病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借助各临床医院发展中医药特色重点专科,打造中医药服务平台,为守护当地百姓健康贡献了力量。
创新模式培养高质量人才
今年6月,为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丹心计划”,即鼓励优秀硕士毕业生到基层实践服务,并在完成实践后为他们提供免试攻读博士的机会。房山区中医医院作为全国29个“丹心计划”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安排他们到临床科室、职能科室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锻炼。
目前,深圳医院已经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独立的研究生招生单位,研究生培养专业涉及肝病、肾病、骨伤、针灸推拿、妇科、男科等方向。为更好地培养科研人才,该院在今年首次拿出了110万制定了 “育龙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方案,创新科研人才队伍培养模式。
此前,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研究院在2019年底已经顺利挂牌,通过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完成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输出与转化。近日,孙思邈医院正式设立了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开展博士后招收和培养工作,标志着医院在聚集高层次人才、重大项目开发、科技人才培育、科技合作交流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有了更高的平台。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努力下,校地合作模式结出累累硕果,一批又一批北中医人用实实在在的疗效,让各地百姓都能感受到中医药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