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2024年7月17日以《一年援疆路,一生“新医”情》为题报道我校中医学院教授王景霞援疆故事,全文如下:
一年援疆路,一生“新医”情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景霞
作者简介:王景霞,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挂职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2023年8月,我和同事们在飞往新疆的航班上深情歌唱。伴随着悠扬的旋律,我一路向西,来到美丽的新疆医科大学,由此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对口支援工作。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深深地爱上了新疆这片热土,与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新疆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以德润心 发挥“传帮带”作用
跨越千里,来到新疆,我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和使命,牢牢守住援疆工作的初心——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在新疆医科大学工作期间,新疆人的热情直爽,像拂面春风让我很快适应了这里干燥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工作中同事们的团结和朴实让我很快完成了从“客人”到“主人”的身份转变,现在我已然成了“半个新疆人”。每每提到新疆,我便情不自禁地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竭尽所能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美丽新疆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我的实际行动表达我对新疆的爱。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在新疆医科大学挂职中医学院副院长,协助负责管理教学及科研工作。我到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教学”,把好教学质量关。首先,我梳理了各个教研室的师资队伍情况,对学院师资情况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其次,下沉到各个教研室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教学模式、授课计划以及考核方案等,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给出修订和指导意见;再次,深入课堂进行教学督导,从学生的视角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给授课教师提出改进措施,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深知作为教学的直接执行者,教师的能力与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我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为抓手,开展教学培训,指导一线教师思考教学改革,参与教研室集体备课,探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及学术问题。事无巨细,尽我所能,与老师们携手并进,共同成长。
在此过程中,让我特别感动的一段经历是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们参加教学创新大赛。尤其对于方药教研室的几位年轻老师,我在比赛选题、课程设计和课件制作等方面逐一指导。在他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初入职场时站在讲台上的模样:心中满是“我一定要讲好这堂课”的坚定信念,满怀激情却又因经验不足而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因此,我常常鼓励青年教师,要勇于参赛、善于参赛、乐于参赛,要在比赛中发现问题,汲取经验,以赛促教,助力教学。在指导参赛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与同事们共同进步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喜悦。
以爱宁心 融入学院大家庭
作为高校教师,做好学生工作、让学生满意就是最好的成绩。我始终坚守初心,立足岗位,用心、用情、用功为学生办实事,围绕各族学生的需求聚焦用力,扎实做好教育教学、就业指导以及生活帮助等各方面的工作。
在学生管理方面,我积极参加了本科生转专业考核及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工作;推进落实中药学专业毕业班专题实习计划;走访阜康、昌吉实习医院,为实习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积极落实三联二进一交友制度,与重点关注学生建立密切联系。每次看到学生的笑容,我都深感当初选择教师作为职业是极其正确的决定,也为自己能够参加对口支援工作为新疆做些实事感到高兴。
作为学院副院长,我努力在思想上、工作上、行动上做到以中医学院为家,关爱学院的每一位教师。在方药教研室胡浩老师生病期间,我始终关心着他的病情,多次前往医院探望,并接手了他负责的部分工作,帮助他管理教研室、组织教研活动。出院那天,胡老师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王院长,谢谢您!是您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咱们中医学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以后您回到北京工作了也别忘了常回来看看!”那一刻,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年援疆路,一生“新医”情。
以绩证心 书写科研新篇章
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整体情况的了解,我发现学院的科研工作处于短板状态,需要大力推进。我把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到的先进经验与中医学院的各位同仁分享,建议大家结合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开展课题申报。
工作期间,我指导青年教师申报2024年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项。指导青年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目前已发表英文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在投英文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同时,我积极申报了新疆医科大学的硕导,希望能为新疆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时间如白驹过隙,我在新疆工作的时间只剩6个多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天山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