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7月4日第三版刊登我校刘天君的文章:《医疗气功行业规范与准入机制亟须建立》,全文如下:
以较成熟的中医气功学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当年创建中医气功学的老一辈医疗气功专业人员为依托,着眼于挖掘中医气功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巨大潜力,有必要确保医疗气功的健康持续发展——
医疗气功行业规范与准入机制亟须建立
前不久,甘肃省卫生厅关于举办医务人员真气运行学骨干培训班的报道,在社会上引发“打通任督二脉”的争议。这件事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引发的思考,已经超越了事件本身。然尽管众说纷纭,但其中所触及的深层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即如何看待医疗气功的发展。
自上世纪末以来,由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科学研究滞后、外部环境受邪教影响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包括医疗气功在内的气功学术发展处于低潮。但气功毕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民众基础。医疗气功作为传统中医的疗法之一,也已延续数千年。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于气功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是自然的、正常的。对气功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亦如对中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一样,也无可非议。但这只能在深入研究中逐步解决。如果在研究并不充分的前提下就否定它们,实质上有悖于科学精神。
应该看到,保护和发掘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适时适度地发展气功事业,使之服务于民众的身心健康,造福于社会,仍然是当今绝大多数人们的共识。
必要性:行业发展须有规矩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建立医疗气功行业自身的学术和作业规范,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验证专业资质,颁发不同级别的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的行业准入机制,是促进医疗气功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建设和重要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述争议提醒我们,医疗气功的发展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澄清、明确、落实。例如,什么是气功,什么是医疗气功;哪些功法和修炼技术应该包括在医疗气功范围内,哪些应该除外;医疗气功的适应症有哪些,禁忌症有哪些;如何判断医疗气功的疗效;如何出具医疗气功处方,如何教授医疗气功;等等。此外,作为医疗行为,还需要考虑医疗气功的执业机构、专业资质、人才培养、行业管理等一系列基础性的人财物建设。因此,医疗气功的发展既有学术因素,又有行政、社会等其他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解决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中的任何问题,仅靠单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例如,想要倡导公众正确地认识气功和医疗气功,科普宣传不可或缺,但科普如果缺少专业学科建设的支撑和支持,既走不远,也走不正。看看报刊网络上对气功和医疗气功的误解就可以知道,澄清这些误解需要科学的专业知识引导。而任何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并非该领域个别专家学者说了算,而有赖于该专业的整体学科建设。就医疗气功而言,其科普宣传的专业知识基础是中医气功学。如果缺少中医气功学科建设的支撑,医疗气功的科普宣传难以有正确的学术方向。
同理,医疗气功活动的开展仅靠民间自发或行政安排也有不足。如果仅是民间的自发活动,很容易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气功热”大体如此,终究不免走向极端,不利于气功的健康发展。
那么,以行政安排主导医疗气功活动是否理想?对此,本世纪来健身气功的发展方式可以给我们借鉴和启示。综观数千年来气功的发展历史,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是迄今唯一一个由官方设立的气功管理机构,是国家以行政方式规范气功活动的历史性尝试和突破。自2001年该中心建立以来,健身气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十年寒暑过去,一些深层问题也开始浮现。例如,健身气功的发展主要靠国家、地方体育部门的财政投入扶持,其自身自主的生存能力尚未形成,从而对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构成影响。又如尽管该中心十分重视健身气功科研、学术的发展,但其主要职能是规划、管理健身气功活动,对其学科建设的把握往往鞭长莫及。
解决医疗气功发展的所有问题,任何措施都会有利有弊。但我们认为,学习、借鉴它行业特别是中医药各行业的发展经验,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发挥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等相关行业学会的作用,组织医疗气功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医疗气功行业自身的学术和作业规范,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验证专业资质,颁发不同级别的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的行业准入机制,是促进医疗气功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建设和重要保证。这是依法治国精神在医疗气功行业的体现,是医疗气功行业的法制建设。
可行性:学科建设初具规模
1994年,新中国第一本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气功学》协编教材版。2005年,经3次修订,《中医气功学》作为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出版。从协编教材到规划教材,中医气功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中医的其他学科已并驾齐驱,实现了其学科建设的一次飞跃。
建立医疗气功的行业规范与准入机制,从管理机制到科普宣传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其中专业学科的发展建设水平,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文已经提及,医疗气功的专业学科是中医气功学。建立其行业规范与准入机制,中医气功学的学科建设是其学术基础。回顾中医气功学学科创立的过程,可以看到,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中医气功学的学科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
在现代气功发展史上,1955年河北省唐山市气功疗养所的成立,可看作中医气功学科建设的开端。如今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气功”一词,就是那时为给疗养所挂牌而从古代修炼技术的词汇中选出的。该疗养所主要采用气功治疗以消化性溃疡为主的慢性疾病,是典型的医疗气功活动。此后在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了气功课程,这是气功首次进入高等中医院校,也是中医气功学学科建设的标志性事件。自1955年后的10年和自1978年到上世纪末,社会上出现了两次“气功热”,中医气功学的学科建设在两次气功热潮的起落过程中,历经风雨,逐渐孕育成熟。1993年,来自全国各中医院校的气功教师代表在北京成立了全国气功教育研究会,并着手编写《中医气功学》教材。
1994年,新中国第一本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气功学》协编教材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医气功学学科建设的奠基性成果。2005年,历经了3次修订,《中医气功学》作为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从协编教材到规划教材,中医气功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中医的其它学科已并驾齐驱,实现了其学科建设的一次飞跃。目前新一版《中医气功学》规划教材已完成修订,正在等待出版。
除教材建设外,中医气功的科研近年来也取得较大进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迄今为止,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有2项,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高校博士点课题3项。在临床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设有气功按摩科,河北省有北戴河气功医院,该院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气功医疗基地,其前身即河北省唐山市气功疗养所。
有了以上中医气功学学科建设的工作基础,可以认为,建立医疗气功行业规范与准入机制的学术条件已基本具备,尽管还不够充分。
紧迫性:现在是建设最后时机
目前医疗气功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建立医疗气功的行业规范与准入机制,有赖于当年创建中医气功学的老一辈医疗气功专业人员。然而,其中的绝大部分人员已经退休。如果马上开始这项工作,他们尚可发挥余热。再过若干年,这样的机会将不再复得。
做事情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提出建立医疗气功的行业规范与准入机制,另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医疗气功人才队伍的现状。
应该说,当前医疗气功人才队伍的现状堪忧。在临床方面,医疗气功人才队伍已大为缩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气功热”时,全国许多中医医院有气功科室,民间还有许多气功医疗从业者。当然,那时候泥沙俱下,打着气功旗号治病骗财者不在少数。然从上世纪末以来,民间的医疗气功活动基本销声匿迹,正规医院的气功科室也大都关停并转。例如,原来北京地区三甲中医医院的气功科室有3家,如今只剩下1家。在高校,医疗气功的师资队伍萎缩明显,由于不少院校停开了气功课程,继续开课的院校也缩减了课时,课程性质也从必修转为了选修,许多原来气功专业的教师已经转岗。科研方面的医疗气功人才减少似乎更快,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申请不到关于气功的研究课题,只要出现“气功”字样课题,往往尚未进入初审就被拿掉,从事气功科研的人员只能选择其他研究项目。于是,医疗气功的人才梯队建设难以提上议事日程,后继乏人的情况也无法避免。
当前,上述情况正在有所改观,医疗气功的学科建设也日益取得较大发展。例如,开设中医气功学课程的高等中医院校逐渐增多,国家自然基金等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基金又开始接纳资助关于气功的研究课题,且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普及健身气功活动,各种民间自发的气功活动,包括医疗气功活动,又开始出现。但是,十年气功低潮期所导致的人才流失已积重难返,目前已处于人才匮乏状态。有学者初步统计,现在全国专职从事医疗气功的专业人员只有约50人。不言而喻,这样的人才数量难以维持这门学科的正常发展。例如,一些高等中医院校不是不想开设中医气功课程,而是缺少师资。已经开课的不少中医院校已经没有气功教学的专业人员,而由中医基础、推拿或体育教师兼任。
回到建立医疗气功的行业规范与准入机制的话题,这里想要说的是,在目前医疗气功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下,要完成这样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仍有赖于当年创建中医气功学的老一辈医疗气功专业人员。然而,岁月不饶人,随着时间流逝,现在其中的绝大部分人员已经退休。如果马上开始这项工作,他们尚可发挥余热。再过若干年,这样的机会将不再复得。在此意义上,现在已经是建立医疗气功的行业规范与准入机制的最后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此结束本文的时候,笔者建议尽快开始推进这项工作。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