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我校管理学院李瑞锋老师牵头申报的成果《中医文化蓝皮书:中国中医药发展报告 (2021)》喜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这是我校首次获得此项殊荣,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增光添彩。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于1987年设立,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为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鼓励社科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学术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服务首都发展而设的政府奖。迄今已举办十七届,共表彰优秀成果 3579 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评奖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理念,聚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积极发挥“风向标”“推进器”““孵化器”作用,团结引领首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投身新时代首都发展大局,以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成为首都社科领域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金名片”。
2024年,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圆满完成,共推出210项获奖成果,其中特等奖5项、一奖40项、二等奖165项。这些成果是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有力展现了近年来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新进展新成就,体现了首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优良作风和聆听时代声音、投身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获奖者简介
李瑞锋,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政策与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改革。中华中医药学会人文与管理科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负责人。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医保局等省部级项目12项,在国内外杂志以及《光明日报》等发表期刊论文和媒体文章20多篇。
2024年1月,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李瑞锋、毛嘉陵、侯胜田、郭平《中医文化蓝皮书:中国中医药发展报告(2021)》荣获二等奖。
一、中医文化蓝皮书的创作背景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不断彰显,中医药在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医改、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防疫中做出突出贡献,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评价不断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与治理问题亟须加强研究,围绕中医药为主题的社科智库著作较为缺乏,北京中医药大学毛嘉陵主编于2015年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组织全国中医药领域社科类专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连续6年出版系列中医文化蓝皮书,这是中医药领域第一套社科智库著作,注重用案例和数据讲好中医药故事,对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持续追踪调查公众对中医药的评价、中医药舆情,并针对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二、中医文化蓝皮书的简要内容
中医文化蓝皮书《中国中医药发展报告(2021)》围绕中医药抗疫、医疗资源、教育传承、文化传播等中医药发展重点主题,追踪年度发展成绩和前沿进展,以及中医药发展特征、态势和面临的问题。
第一,中医药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探索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抗击疫情的“中国方案”。关于中医药社会影响力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前后中医药知名度、美誉度、形象、信任度均得到明显提升,居民对中药产品的感知质量、中医服务的感知质量、中医药总体品质的感知质量评价均较好,居民对中医药的满意度、重复消费意愿和推荐意愿等忠诚度较高。
第二,利用人民网舆情数据库进行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全球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展示核心价值,获得国际舆论重视和高度认可,国际化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医疗援助、提高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可行路径和方式。
第三,在中医医疗服务方面,我国中医医疗资源总量和服务总量稳中有升,但仍存在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中医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对此,应加大统筹规划力度,根据不同地域实际情况合理优化配置结构,着力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及共享,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
第四,在中医药教育方面,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明确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主体地位,拓宽人才选拔途径,优化中医课程体系,推广师承教育模式,深化医教协同管理,全面推进中医教育改革工作。
第五,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利用人民网舆情数据库进行研究表明,北京冬奥会、服贸会等相关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养生热”等话题带动青年、老年群体进一步接触中医药文化。但是,中医药文化因其专业属性而存在认知门槛,在话题传播过程中易受噪声影响,导致传播效果受限。部分市场乱象引发舆论争议,中医药舆论形象受到影响,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着“把关人”角色弱化和作用缺失的困境。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创新传播手段,从数字化推动跨界融合、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和加强各方协作等方面入手,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播,避免中医药文化信息传播走偏影响公众认知,改善中医药声誉形象。
三、中医文化蓝皮书的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第一,我国中医药领域第一套社科智库著作。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和文化资源,其发展涉及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特别需要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政策支持。该蓝皮书不断剖析中医药改革与发展所存在的独特问题,提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优化政策建议,促进中医药不断发挥特色和优势,服务人民健康。
第二,多家单位共同合作研究形成。反映了全国中医药改革与发展前沿进展,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在中医药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第三,连续出版的年度系列著作。追踪我国中医药改革与发展年度进展,不断剖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中医药政策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有步骤有规划地持续提出完善政策建议,逐步形成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中医文化蓝皮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中医文化蓝皮书》系列丛书的首部作品于2015年出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毛嘉陵主编,自2021版起,李瑞锋接任主编。该系列蓝皮书自问世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积极反响。
第一,专家撰写书评。《光明日报》社原总编辑苟天林对参评成果《中国中医药文化发展报告(2021年)》撰写书评《真实的纪录,可贵的启示》,蓝皮书对一个国家、一项事业的真实反映和表达,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蓝皮书的撰写工作主要由专家和专家团队承担,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在中医学和中医药事业几千年发展历史上,以蓝皮书的形式逐年记载、分析和总结是一个创举,也是新时代中医药创新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本书客观真实地表达、深入缜密地分析也必然对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启迪。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原局长、北京中医药学会原会长赵静对参评成果《中国中医药文化发展报告(2021年)》撰写书评《调查研究,追踪前沿》,评价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策引导价值,既可作为中医药领域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研究生的重要参考用书及培训教材,也可作为中医药管理相关专业本科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对提升我国中医药管理的科研教学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也能够为《“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政策实施提供借鉴与支持,值得广泛推广。
第二,权威杂志专栏报道。中医文化蓝皮书加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向国际输出最前沿的中医药政策研究成果,中医药领域最具权威的英文杂志《中医科学杂志(英文版)》(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Sciences)对《中国中医药文化发展报告(2021年)》进行了专题介绍。
第三,持续孵化社科领域高水平研究成果。成果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领域前沿研究,连续六年出版中医药系列蓝皮书,提升行业影响力,为推动中医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提供了理论资源。在蓝皮书研究过程中,围绕中医药政策实施效果、基层中医药发展现状、中医药服务资源配置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发表多篇期刊文章。此外,实现研究成果的持续拓展,通过课题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智库支持。
五、中医文化蓝皮书的研究心得体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开始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组织全国中医药领域社科类专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筹备出版系列中医文化蓝皮书,已连续出版六部,我作为“中医文化蓝皮书”2019年和2020年的副主编,2021年的主编,深感这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以中医药为主题的社科智库著作成果,也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第一套智库年度报告文集。从第一本开始,本书就一直秉承着严格的学术标准,注重采用调查研究和深度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获得一手数据,强调用事实和数据讲好中医药故事,通过统计分析和文本分析得出研究结论,集中反映和呈现中医药领域改革和发展现状,将中医药在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医改、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并针对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提出完善政策建议。
本系列蓝皮书一直包括总报告和各个领域分篇章报告,长期关注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产业发展、教育传承、文化传播等领域问题,做到了按年度连续出版,很好地追踪我国中医药改革与发展年度进展,也对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为中医药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参考。
本书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专家的积极评价。作为主编,我希望这项工作能越做越好,做出特点和亮点,真正成为中医药领域发展的重要参考,得到行业内更广泛的关注,不仅为制定更科学的政策提供有力支持,更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