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
近年来,我校作为项目牵头单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7项,立项总经费达2277万元,这些项目为解决中医药学科关键基础科研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科技处积极协助处理项目管理工作,通过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6个结题项目全部通过基金委组织的的专家验收,并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为后续的项目验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名称:穴位敏化的客观显像研究
项目负责人:李志刚
成果介绍:
项目以穴位敏化客观成像研究为中心,运用光声成像进行膝骨关节炎、心肌梗死模型动物的穴位敏化的微血管形态成像研究;运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进行穴位敏化的微循环灌注量研究,完成了穴位敏化的组织微循环层次的客观显像研究;本项目运用软X射线纳米CT完成穴位敏化的细胞结构3D成像;运用传统甲苯胺蓝染色、透射电镜、免疫荧光等技术进行穴位敏化细胞水平的2D成像,完成了穴位敏化的细胞层次客观显像研究;本项目运用金纳米微粒构建可活体标记敏化重要分子5-HT的分子探针,并在膝骨关节炎、心肌梗死模型2种动物载体上应用活体荧光和磁共振两个成像平台对不同疾病小鼠进行连续动态的成像观察,实现了穴位敏化的分子层次的客观显像研究。
项目在执行期内完成全部研究既定目标,并取得以下成果:
(1)首次搭建了对小鼠活体穴区检测的光声成像的平台与方案实现了对小鼠膝关节、肘部穴区及背部穴区的活体动态成像,并编写了用于分析穴区光声成像数据的基于 MATLAB 软件的计算代码,完成了本项目光声成像数据分析。
(2)首次搭建了对小鼠穴区组织透析液中肥大细胞成像的纳米 CT 成像平台,并制定了本项目组的分割方案,即基于亚细胞结构、前期电镜研究的先验知识等,对纳米 CT 断层扫描的单层图像进行手动分割,随即进行 LAC 运算,结合形态综合判断与确认亚细胞结构。最终基于 AMIRA 软件对所分割亚细胞结构的内径、体积和密度进行量化分析。
(3)利用纳米金颗粒成功偶联 IR780、PEG 化 Fe3O4 及 Anti-5-HT antibody,合成了能够特异性活体标记 5-HT,并且在光学、磁共振两种平台成像的生物分子探针。
本研究获取了穴位敏化局部由生理“沉寂”状态到病理“敏化”状态以及疾病不同程度的客观显像与动态数据,通过量化结果揭示穴位敏化的特征性改变,丰富与完善了腧穴理论。同时,本项目开发了穴位敏化的分子显像探针,为客观呈现穴位敏化过程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工具。 本项目已完成组建一支长期合作、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创新研究队伍。已在国际会议或国内外有影响的期刊发表论文 20余篇,另有 3 篇在审稿中,4 篇在撰写中。 项目组成员在本项目基础上,申请并成功获得 8 项科研项目资助,累计资助经费396.8万元,包含 1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以及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依托本项目,项目组成员先后共获各类奖项14项;依托本项目,共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6名,硕士12名,项目成员中完成职称晋升3人。
1)运用光声成像进行膝骨关节炎模型及心肌梗死模型动物的穴位敏化的微血管形态成像研究以及运用激光散斑成像进行穴位敏化的微循环灌注研究,完成了穴位敏化的组织微循环层次的客观显像研究。
2)运用软 X 射线纳米 CT 完成穴位敏化的细胞结构 3D 成像,运用传统甲苯胺蓝染色、透射电镜、免疫荧光等技术进行穴位敏化细胞水平的 2D 成像,完成了穴位敏化的细胞层次客观显像研究。 3)运用金纳米微粒构建可活体标记敏化重要分子 5-HT 的分子探针,并在膝骨关节炎、心肌梗死模型 2 种动物载体上应用活体荧光和磁共振两个成像平台对不同疾病小鼠进行连续动态的成像观察,实现了穴位敏化的分子层次的客观显像研究。经各组非穴区提取的微透析液刺激后的肥大细胞,胞内充满较多高密度的颗粒,未见低密度颗粒及空泡,在第 14d、21d 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参见图48。经各组阳陵泉穴穴区提取的微透析液刺激后的肥大细胞,模型组在第 14d 可见有颗粒脱出,低密度颗粒出现,颗粒膜与细胞膜相融合;在第21d,颗粒密度进一步降低出现空泡样结构,与透射电镜所示在体结果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