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2012年1月刊登我校高思华校长的文章:加强协同创新促进深度融合 构建“大实践”教育平台,全文如下:
加强协同创新 促进深度融合 构建“大实践”教育平台
高思华 翟双庆 罗祥云
随着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没的深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中医教改实验班”“岐黄国医实验班”“杏林高中预科班”“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实验班”的开办,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系统总结以往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以“协同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实践”教育观,并以教育观统领全校整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大实践”教育平台。
融合师承教育精神,推行“大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中医药教育而言,实践教育尤为关键。在我国中医药教育发展历史上,实践教育备受推崇,涌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实践教
育形式——师承教育,并一度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流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发展,这种实践教育形式逐渐弱化、边缘化。时至今日,中医药师承教育不仅引起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重视,而且重新引起了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不是一种怀旧情怀,而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人们普遍认为,中医药师承教育所特有的实践教育精神以及优越的教育功效是养成古代中医药大家的主要缘由,而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实践教育精神的或缺可能是难以产生现代中医药大家的关键因素。于是,在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提出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倡议,导师制又重新出现在许多中医药院校的教改实验班中,如此种种师承教育的方式被运用于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中,确实得到了广认同,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事实上,中医药师承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古代有“医儒不分家”和”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说。换言之,古代中医药师承教育就是一个注重整体培养的“大实践”教育形式,不仅重视临床实践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重视作为中医药人才素质基础的人文素养的养成。
诚然,中医药教育从以师承教育为主转到以院校教育为主,是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有识之士发现,中医药院校教育虽然培养了一大批现代中医药人才,但其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略实践教育的弊端已显露出来。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历史遗留问题、现实问题以及即将遇到的问题,迫使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局部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到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持续不断,大家试图努力找寻中医药院校教育未来发展的突破口,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要切实解决现代中医药教育中的根本问题,应对新时期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就必须创造性地融合中医药师承教育中的“大实践”教育精神,重新构建一个“大实践”的教育平台。
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大实践”教育体系
中医人才的成长特别是杰出中医人才的成长,需要经历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同时也需要培养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大实践”教育与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十分吻合,不仅强调实践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而且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经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实践”教育基本构架已经初步形成。
1.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顶层设计
“大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他们首先应当是具有基本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公民,其次才是具有高尚医学情操和高超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大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必须始终围绕这个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设汁。古代中医有“大医精诚”之说,“大实践”教育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2.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全程培养
“大实践”教育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注重毕业实习,而且注重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本科教育全过程。大学新生入学后,便开始通过不定期的短时间见习,使他们对中医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基础医学教学阶段,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使他们掌握现代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临床专业教学阶段,则主要通过具体案例的教学使他们掌握临床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在整个本科教育阶段,还会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3.以个性养成为指向的多样化活动形式
“大实践”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同时也强调个性发展。古代中医药大师不仅都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同时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这是中医药科学能够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内在原因。“大实践”教育试图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现有第二课堂、课间见习、毕业实习、学科竞赛、学生课题及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4.以协同融合为特征的整体性教学体系
“大实践”教育的主体有很多,如课程组、二级学院、教学医院、附属医院及其他各种实践教学基地等,“大实践”教育把从事实践教学的全部主体看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建立协同融合的关系将其联结起来,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近年来,学校对各类实践教学主体重新进行了功能定位,还新建了一些实践教学主体机构,形成了以协同融合为特征的整体性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行“大实践”教育的主要举措
1.构建协同融合的临床教学管理机制
临床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首要问题,由于临床实践教学的管理涉及校内、校外不同隶属关系的许多单位,如何处理好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成为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关键和难点。针对现有临床教学基地的功能定位所存在的不足,学校借鉴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对各临床教学基地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以进一步理顺各管理单元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协同融合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
新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将由临床教学管理委员会、临床学系、临床教学单位3个层次构成。临床教学管理委员会是学校实践教学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全校临床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其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处理日常事务,主任由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临床教学管理委员会下设中医内科学系、西医内科学系、中医外科学系、西医外科学系、中医妇科学系、中医儿科学系、针灸推拿学系、中医骨伤科系和中医五官学系等9个临床学系,负责大学各临床教学相应学科临床教学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系主任由直属附属医院相关科室主任通过竞聘产生。临床教学单位是临床实践教学的基层单位,主要由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等构成,各临床教学单位可参照临床学系设置模式,在本单位内设立若干临床教研室,临床教学单位负责按照学校临床教学管理委员会的决策,组织实施具体临床教学计划。
长期以来,临床教学体系一直把直属临床教学单位(主要是直属附属医院)和非直属临床教学单位划开一条明显的界限,其待遇也明显不同,其结果是使得两部分单位形成界线分明的亲疏关系,不利于组织全校临床教学工作,非直属临床教学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切实改变非直属临床教学单位长期处于非亲关系的状况,自2010年起,学校首次组织各非直属临床教学医院参加大学的教师讲课比赛,组织各非直属临床教学医院参加大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将各非直属临床教学医院切实纳入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调动非直属临床教学单位积极性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后,学校还将进一步规范各临床教学基地职责、工作目标、任务和功能,真正构建一体化临床教学新体系。
2.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对专业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实验教学,学校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于2005年出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加强实验教学的若干意见》,针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提出了5条明确意见:一是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对专业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要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构建按类设置的实验教学中心;三是要建设实验教学队伍,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四是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五是要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学校已经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别是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实验教学医学示范中心、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对推动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3.稳步推进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改革
第二课堂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自2007年始,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推行了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改革,依托共青团组织,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中,通过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学分认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第二课堂学分制改革实行以来,学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
自2007年学校试行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以来,参与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的学生总数约为6,000余人,平均每位学生实践学分为8.5分,平均每人每年参与志愿服务超过48小时、参加假期社会实践锻炼超过2.8次。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使学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率、普及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形成了第一、第二课堂有机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实现了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改革的最初预期。
4.大力开展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和实践课题研究
举办教学质量周活动是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截至2010年,学校已成功举办了7届教学质量周,该活动参与面广,对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全校的主要品牌活动之一。为配合学校质量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拉近师生距离,强化教师、学生教学质量意识,经学校研究决定,自2010年起,将原教学质量周与学生有关的活动项目单独组织为“学生竞赛周”,在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周进行,活动由教务处、团委共同主办。学生竞赛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分学校项目和学院项目两个层次实施,其中学校项目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承办单位,凡学校批准的竞赛项目,均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目前,学校举办的校级学生竞赛项目有人文知识竞赛、英语演讲竞赛、临床技能竞赛、中医基本功竞赛及中药辨识竞赛,加上院级的竞赛项目,竞赛项目总数已有10余种。
为了培养大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科研基础能力,学校以“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及“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契机,在学校范围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目前,学校大学生科研课题研究活动已经开展了3年,立项项目达186项,直接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超过l,000人次,学校为此投入的经费近200万元。学校对大学生科研课题的管理采取参照通行课题管理模式进行,从招标、中期检查到结题验收,均制定了具体管理规定,实施过程严格按照管理规定进行。该活动是一个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难得机会:学生通过亲身参加课题研究活动,自身的科研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表达能力等均得到了较好锻炼。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新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可以说,在中医药院校中大力推行“大实践”教育,不仅是中医药学科特性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体现。“大实践”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我们期望通过推行“大实践”教育能够更好地解决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科学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