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3月29日第五版刊登我校翟双庆的文章:《内经》论顺应生长规律养生,全文如下:
《内经》论顺应生长规律养生
“法于阴阳”是《内经》提出的总体养生原则,具体而言,对外应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宜采取四时养生之法;对内应根据人在每个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如《灵枢·寿夭刚柔》有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宜采取顺应人自身生长规律养生之法。《内经》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体质不同、易患病证也不同。因此,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养生措施。具体而言,《内经》对人生命阶段的划分,既有以“十岁”为一阶段,又有“女七男八”为一阶段,但基本生理特征仍离不开“生长壮老已”,为此笔者将按照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进行养生的阐述。
少年保健
《内经》以“好走”来概括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人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灵枢·天年》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说明儿童脏腑功能已经趋于稳定,根据少年儿童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往往由于好动,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导致多动症;或用眼不卫生,出现近视等眼部疾病;或挑食厌食导致发育迟缓等等,生活上强调家长的配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早期教育,如《颜氏家训·勉学》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见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具体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养生保健。
培养心性 少年时期正处于接受事物最为关键的时期,家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给少年儿童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应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协调的亲子关系,助其心性的良好发展。
户外锻炼 《千金要方·初生出腹论》云:“凡天和暖无风之日,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盈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鼓励孩子到户外活动,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日光、空气进行体格锻炼。一般认为10岁以内儿童,每天应保证2~3小时的户外活动,以游泳、游戏、短跑、武术、跳绳、球类运动为宜。
科学作息 睡眠对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所以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按时起床和睡眠的习惯,应让其自然入睡,不要养成抱睡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讲究卫生,逐渐培养其自理能力,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站姿,讲解卫生保健常识,预防龋齿、近视眼、沙眼、脊柱变形等发生。
稚嫩之体,宜保护脾胃 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小儿药证直决》指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稚”即稚嫩之义,说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为外邪所侵。同时小儿生长旺盛,对气血水谷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较多,但小儿脾胃薄弱,饮食稍有不节,便会损伤脾胃。治疗上当以平衡膳食、保护脾胃为主,用药则应轻灵,点到即止。
青年保健
青年期是进入青春期后一个发育高峰,此时男女第二性征出现,男子出现遗精,女子出现月经,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青少年们随着年龄的增加,教育层次的提高,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此时生活上要注意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修身养性。具体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养生保健。
精神调养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成长,青少年心理处于多思、敏感的阶段。孔子云:“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说明青少年时期要对其进行健康的性教育,家长要与孩子多做交流与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加强疏导。同时,要注意青少年自身性情的陶冶,使之保持情绪稳定和心境愉悦。
合理饮食 合理的饮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及学习均十分重要,但要注意既要营养充足,又要防止营养过剩。首先,科学安排一日三餐,早餐宜选择热量高的食物;午餐要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晚餐则宜清淡。其次,少食生冷,不可暴饮暴食。
加强运动 合理的锻炼,不仅可以强壮筋骨,增强体质,促进发育,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同时可以减轻学习压力,放松心情。这些对青少年都是极为有利的促进因素,因此要在学习之余加强青少年的运动锻炼。
盛壮之体,宜祛邪泻实 青年时期,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健全,体质盛壮,精力旺盛,患病多属实证。治疗上,对于少数先天体质不足者来说,此时是调补后天的绝佳机会,应健运脾胃,增强食欲。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青年先天禀赋尚可,又处于身体最强盛的阶段,其得病也多为实证,应以祛邪、泻实为主。
中年保健
中年人是社会家庭的栋梁,一般工作压力较大,精神多紧张,人体盛极而开始转衰,故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云:“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因此,中年人应该更加注重养生,此阶段调理对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中年养生当以适度为总原则,具体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养生保健。
适当调补 中年人养生应注意脾胃的调护,应定时定量进餐,戒烟,少饮酒,多吃水果及新鲜蔬菜,少吃盐。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到中年往往脾胃运化能力减弱,所以应注重调补,如适当进食山药、牛肉、羊肉、大枣等以补益脾胃;同时针对中年人工作压力大,易疲劳,应适当滋补肾气、强壮脑力,可以服用一些以桂圆、黑芝麻、胡桃、栗子、枸杞子等组成的食疗药膳,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服用滋补药物,适度为要。
适度运动 人到中年,对热量的需求及身体代谢率均开始减少,倘若进食过多,又缺少运动,会使过多的热量转化成脂肪,从而堆聚体内引发肥胖。肥胖是多种慢性病产生的温床,因此中年人必须通过适度体育锻炼来控制体重,比如通过散步、慢跑等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保持体重的稳定。
适度房事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逐渐减弱,引起身体机能的减退。若房事不节制就会更加损伤肾气,影响身体健康。《千金方》记载行房次数随年龄增长应减少,其云:“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精力犹壮者,一月一泄。”一般来说,中年人应减少行房次数,以适应人体脏腑功能的减弱,才有益于身体健康。
转虚之体,宜扶正祛邪 中年时期,人的身体状况开始发生变化,脏腑功能逐渐减弱。随着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心理状态亦出现相应的变化,比如抑郁、焦虑、紧张的状态。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不能自拔,则会耗伤精气,损害心神,易引起早衰多病。患病多虚实夹杂。结合中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治疗上当以扶正祛邪并举,祛除实邪的同时注意顾护正气。
老年保健
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的进一步衰退,身体往往会逐渐老化,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亦如《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说明老年人气血亏虚,肌肉萎缩,气血运行不畅,脏腑之间不协调,故出现白天多睡,晚上失眠等现象。因此,总体来说老年养生当以调和为总原则,具体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养生保健。
调和起居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应以安静祥和、空气流通、阳光充足者为佳;同时饮食上,因老年人脾胃多不足,故应坚持多样清淡、软硬适度、少食多餐为原则,如汤、粥等食物比较适合老年人。在作息上,老年人要生活规律,以保证足够的睡眠。
调和情志 老年人日常生活应戒斤斤计较,戒争强好胜,避免大喜、大悲、大怒、大惊、大恐,排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免气血逆乱。正如《吕氏春秋》所云:“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缓之也,毕其数也。毕数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衰,五者损神则生害矣。”老年人还应该尽可能排除个人的私欲杂念,应心胸宽广、乐观豁达、从容冷静地处理各种矛盾,从而保持家庭的和睦、社会关系的协调。
调和肢体 虽然老年人开始出现身体反应迟钝,步履蹒跚,但为了减缓肢体脏腑的衰老程度,应坚持锻炼,适时适量,以达到《吕氏春秋》所云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还要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不可过激、过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应以传统的健身运动为佳,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另外,锻炼的次数每天一般宜1~2次,时间以早晨日出后为佳,晚上可在饭后1小时以后,持之以恒,才能收获健康。
衰弱之体,宜补虚扶正 老年人生理特点表现为脏腑功能自然衰退,气血不足,同时由于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常产生寂寞、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其自我调控能力低下,若遭逢不良突发事件,则易于诱发多种疾病。患病多以虚证为主,主要表现为上实下虚之证,如老年人多有腰肾不足,痰唾增多等。结合老年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治疗上当以补虚扶正为主,用药偏于滋补。
众所周知,衰老是人类生命进程向前发展的自然规律,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便逐渐进入衰退的过程。《内经》根据人不同生理阶段的特性进行养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指导价值。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