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王琦院士团队以痰湿体质为研究对象,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 Discovery发表题为A decrease in Flavonifractor plautii and its product, phytosphingosine, predisposes individuals with 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 to metabolic disorders的研究论文。文章首次揭示痰湿体质人群肠道菌群失衡与代谢紊乱的深层关联,并锁定了一种关键肠道细菌——Flavonifractor plautii(F. plautii)和及其代谢产物植物鞘氨醇,F. plautii及其代谢产物植物鞘氨醇的减少使痰湿体质人群更易患代谢紊乱。
痰湿体质(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 PDC)是中医九种体质类型之一,以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胸闷、舌苔厚腻等为特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DC人群代谢紊乱(如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风险显著升高,甚至代谢指标正常者仍存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异常,但其内在生物学机制尚未明确。
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影响全身生理和病理状态,成为解析中医体质理论的重要切入点。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其衍生的代谢物参与宿主代谢。先前的研究表明,微生物代谢物在代谢疾病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琦团队和其他人此前已经报告了PDC者具有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然而,肠道细菌和相关代谢物是否与PDC个体易感代谢紊乱有关仍有待揭示。
本研究通过对167例痰湿体质和42例平和体质的多组学分析发现:痰湿体质人群肠道菌群结构显著改变,特征性有益菌F. plautii丰度降低,血清中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水平下降,且这一现象在代谢指标“正常”的痰湿体质者中已存在。动物实验证实,移植痰湿体质者菌群可诱发小鼠肥胖、高脂血症和脂肪肝,而补充F. plautii或植物鞘氨醇能逆转代谢异常。机制上,植物鞘氨醇通过激活肝脏PPARα受体,上调脂肪酸氧化与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从而维持代谢稳态。该研究首次明确了痰湿体质易感代谢紊乱的微生物-代谢分子基础。
本研究为中医体质理论的现代化阐释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推动中西医在代谢病防治中的深度融合。临床层面,检测F. plautii丰度或植物鞘氨醇水平可作为代谢异常早期预警标志,而开发靶向F. plautii的益生菌制剂或植物鞘氨醇补充剂,有望成为“治未病”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F. plautii及其代谢产物植物鞘氨醇的减少使痰湿体质人群更易患代谢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