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启动仪式
暨《中医体质学》《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首发式
5月5日下午,“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启动仪式暨《中医体质学(2008版)》《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首发式在我校举行。会议由我校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协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关领导以及中医界、新闻界人士和王琦教授的弟子百余人出席。
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学术团体和兄弟单位的领导和嘉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文明副局长,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贾德永副司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李俊德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洪净副司长,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姜丽副处长,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岳路秘书长,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江波秘书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国辰社长,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同君主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周旭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管理学院陈元平院长。
出席仪式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领导有:校党委书记吴建伟教授,校长高思华教授,副校长魏天卯教授、徐孝教授,校长助理靳琦、乔延江教授。
出席仪式的还有: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和基础医学院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质与生殖医学中心主任王琦教授。
仪式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处图娅处长主持。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副司长贾德勇发表讲话。他指出,中医药教育是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师承教育是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率的教育手段,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既是教育界的重要任务,也需要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大力支持。他希望我校以名医传承工作站启动为契机,开创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的新天地,进一步丰富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育体系,积极发挥教育部直属院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方面摸索出新经验、新做法,做出新贡献。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代表、科教处姜丽副处长对“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正式启动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师承教育是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药教育特有的一种形式。师承教育在造就名医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发展。她希望工作站紧紧围绕“五个一品牌”创建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做好王琦教授临床经验、科研经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与传播工作。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将在工作站建设期间提供必要的支持,希望工作站同志齐心协力,努力创建立体互动开放的名医传承新模式。
校长高思华代表学校向出席仪式的上级领导、专家和来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将我校列入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建设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王琦教授和工作站同仁们表示诚挚的祝贺。高校长表示,办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工作站是我校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他希望通过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进一步弘扬我校半个多世纪以来积淀的办学经验与特色,进一步扩大我校几代名师薪火传承形成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丰富我校学术与文化建设的内涵,进一步探索我校业已运行的集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和家传教育于一体的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真正把名医传承工作站建设成为名医名师的思想库,学术文化的动力源,人才培养的示范点,在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医药学术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惠及大众。他祝“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他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王琦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对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工作站成立提供大力支持的北京中医药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于文明副局长指出,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希望学校以“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正式启动为契机,抓住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期,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希望“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将工作站建设成为知名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优秀的传承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医药人才培养,为中医药学术经验的传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各位领导讲话后,于文明副局长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吴建伟共同为“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揭牌。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助理、“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站长靳琦在启动仪式上致辞。他代表工作站全体成员,向各位领导、专家和同道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靳琦站长指出,师徒授受、学术传承是中医药教育与研究的一种特定形式,是促进中医药学发展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将努力成为学术传承的思想库、辐射源和示范点,力求形成站内建设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局面,形成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局面。他表示,工作站将努力做好五方面的事情:一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或者说返本与开新的关系;二是要借助已毕业和仍在读的研究生,已出师和尚未结业的学术传承人两支力量;三是要做好组织工作和学术内涵建设两方面的工作;四是要形成两种“传”的模式,实现由传承到传播的跨越;五是要采取多样的工作方法,除了常规的学、研、用途径,还将举办全国名医讲坛、创办站刊、建立网站,目的是实现双向交流、双向传播,更好地营造学术气氛。之后,靳琦站长介绍并展示了王琦名医传承网站主页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的题词“大医精诚,泽被苍生,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王琦教授在仪式上发表感言。他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建立工作站,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学会、学校领导的悉心支持,各界嘉宾的致贺嘉勉,出版社和新闻媒体的热情宣传,以及弟子们的辛勤筹备表示感谢。王琦教授说,中医学的发扬光大,有赖于中医人;中医人的代代相传,有赖于中医魂;中医魂的固守熔铸,有赖于学术传承。到会的三十多位在京弟子,生动地昭示着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蓬勃生机。“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将面对更多弟子,明堂问对,参悟岐黄,尚德精术,求真唯美。
弟子代表倪诚在发言中表示,将牢记王老师的教诲,努力做好“传承五要”:一是心要贴得近:跟师学习,首应尊师;二是脚要跟得紧:多和导师接触,朝夕揣摩,加强师生情谊;三是手要写得勤:随学随记,勤思善写,总结升华;四是学要挖得深:研究导师的思维方式、形成特点、学术要素等;五是术要传得真:看出品味、看出流派、看出师承、看出特色。总之,一定要不辱使命,自强不息,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做好。
此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国辰社长、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同君主任分别发表讲话,祝贺“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正式启动,对《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中医体质学(2008版)》在启动仪式上首发表示由衷的欣慰和鼓舞。
众多领导、专家、组织机构以及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学术团体对工作站的启动表示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纷纷给工作站题词或发来贺信,为工作站的建设和发展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为工作站亲笔题词的领导和专家有:全国人大常委会韩启德副委员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药学家王永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中西医结合学家陈可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针灸学家石学敏教授,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路志正教授,著名中医药学家、南通市中医院朱良春教授,著名中医药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教授,著名中医药学家、同济大学颜德馨教授,著名中医药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著名中医药学家、湖北中医学院李今庸教授,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教授,著名中医药学家、陕西中医学院张学文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马骥教授,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著名中医药学家、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教授亲笔作画以示祝贺。
为工作站发来贺信的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昕建,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马骥,浙江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党委书记罗萤、校长陈立典,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周然,河南中医学院院长郑玉玲,江西中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一些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人也发来贺词贺电,他们是:英国伦敦中医学院梅万方,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彭定伦,全加中医药针灸协会程昭,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联合会林子强,日本中医药普及学会杜甫云,韩国大韩韩医师协会安在圭。
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工作是一项关系到中医药长期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中医药界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发掘、整理、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加以深入研究、推广应用和发展创新,是保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学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造就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途径。名医工作室(站)是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具备继承、研究和教育多重功能,在名医经验收集整理、挖掘研究、传播交流和推广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
2008年12月21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成为“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建设项目。根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3+3工程”“两室一站”建设项目的精神,在王琦教授指导下,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将主要做好王琦教授临床经验、科研经验、学术思想三方面的研究与传播工作。“五个一品牌”是“两室一站”建设工作成果的突出代表,也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工作的特色标志。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将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形成“王琦四大学术体系传承谱系”;组织“名医学术讲坛”;编印《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站刊》;创建“王琦名医传承网站”;建立“王琦医案评价体系”。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建设期间,将紧紧围绕以上“五个一品牌”方案组织实施,努力创建立体互动开放的名医传承新模式,为首都乃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工作做出示范,促进中医药学术经验的传播和共享。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