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六周年,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于3月13日召开专题集体备课会,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校党委书记王瑶琪出席会议并部署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及师生代表30余人参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邱仁富主持。
此次备课会紧密结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聚焦将“两会”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堂,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强化实践育人,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医药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体参会教师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并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学院教师代表围绕全国“两会”精神“为什么融入思政课”“融入什么内容”“如何融入思政课”等问题进行交流和分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副主任徐蕾教授从时代召唤、改革要求、理论创新、使命担当等层面回答了“为什么融入”的问题,从抓住课程主线、融入时事热点、突出价值引领层面回答了“融入什么内容”的问题,并从加强机制建设、创新教学模式、设计研学主题等层面回答了“如何融入”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孙进宝副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的讲话精神如何转化为课程第四章、第六章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如何“融入精神”;以全国“两会”体现的党和国家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融入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融入内容”的问题;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阐述如何“融入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讲解。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骆夷副教授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内容以及全国“两会”期间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大国外交”“改革创新”“全面依法治国”等,对接课程具体授课内容,着重阐述如何将全国“两会”精神融入教学体系,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赵海滨教授认为集体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要在充分调研学情的基础上,将学情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学情分析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玮指出,各教研室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从全国“两会”政策解读、全国“两会”精神有机融入课程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对于下一步思政课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校党委书记王瑶琪对备课会进行总结并提出明确要求。她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备课内容和主题分享,对大家能够及时跟进时事政策,围绕全国“两会”精神更新教学内容表示肯定。
王瑶琪书记指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学校的重大政治任务。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回答好“为什么融入”的问题;二是要将全国“两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内容体系,而不是生硬拼凑。要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论述,有机融入课程,讲好健康中国的故事,回答好“融入什么”的问题;三是要关注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思政课的不同需求,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努力将思政教育“小课堂”融合社会“大课堂”,让北中医学子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回答“如何融入”的问题。
王瑶琪书记强调,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聚焦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加强学理化研究阐释,创新方式方法,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落到实处。
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头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让每一堂课都传递红色基因,以服务人民为宗旨,让每句教诲都凝聚初心使命,以强国建设为目标,让每次实践都对接时代需求。北中医将锚定“培养什么人”的航向,创新“怎样培养人”的路径,答好“为谁培养人”的答卷,以高质量思政工作托举中医药事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