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强副部长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校友们,同学们:
在这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迎来了建院50周年的喜庆日子。50年来,中药学院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培养了一大批中药高层次人才,在中药科技创新方面涌现了一大批成果,为学校建设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校友,也作为卫生和中医药战线的一分子,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中药学院建院5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学校、学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各位同学表示诚挚的问候!此时此刻,我们由衷地感怀中药学院发展辉煌、艰难和曲折的历程,也深切地怀念和感谢为中药学院发展献出毕生精力、作出积极贡献的领导
我1974年进入中药系学习,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大学时光。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药系学习的这段经历,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我懂得了要怀着感恩之心,珍惜现在、努力奋斗的基本道理,让我收获了一生受用不尽的专业素养和学习方法,让我感受到了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同学们纯真的友谊。可以说,在中药系学习的四年时光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它激励我始终秉持中药系的优良传统,踏实做人,踏实做事,在努力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情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深深感谢学校和学院对我的培养,深深感谢领导
去年初,我从国家人口计生委调到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时隔20年后再次和专业打起了交道。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和调研,我对中医药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中医药教育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借此机会,我想向各位领导、老师、校友和同学们作一汇报。
中医药作为我国原创的医药科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对疾病的认知方法和治疗理念顺应了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世界医药市场的新需求,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越来越受到关注,需求日益增加。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历史性地把“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写入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去年,国务院成立了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为组长,由19个部门组成的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在这一机制下,各相关部门加强了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例如,在教育方面,与教育部达成协议,由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人事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等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规定(试行)》,确立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学位相衔接的制度;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等6个高等中医药教学专业设置和临床教学基地设置标准,加强高等学校中医药专业和临床教学基地的准入管理;等等。各地将中医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加大了投入,加快推动发展。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加强与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昨天,世界卫生组织首届传统医学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的近300名代表和5个非政府组织的上千名代表出席会议。这既是对我国发展传统医药的充分肯定,也充分表明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基础,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能否紧紧抓住,趁势而上,关键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医药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为卫生和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体制、机制、政策等原因,中医药教育越来越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医药界对此忧心忡忡。如不抓紧推进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中医药事业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药院校中的排头兵,50年来取得了辉煌成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应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努力实现“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发展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继承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基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及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科研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现代难治病的医疗基地、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人文基地、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基地。为此我想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围绕主题,认真调研,集中全校师生智慧,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切实找准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习实践活动的扎实成效成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深入推进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遵循中医药特点和中医药教育规律,在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规模与结构、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探索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临床、科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型模式和有效途径,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经验。
三是充分发挥中医药人才培养龙头作用,切实做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开展不同形式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积极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体现“医学精英教育”的有关政策和模式。要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师资队伍,通过大力实施中医药教育“三名三培”工程,培养名教师,建设名学科,创建名院校,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符合中医药规律,能够运用中医整体思维、辨证论治从事医疗保健服务的合格人才,积极培育以人为本、大医精诚、医德医风好的合格人才,大力培训能深入基层、运用中医药服务城乡群众的合格人才。
四是统筹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中医与中药历史上同源,理论上同属,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实际工作中,中药新药和中药制剂来自于临床实践,中药产品也要应用于中医临床,离开了中医的发展,中药的发展就失去了源泉,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市场;中药是中医用以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中药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离开了中药的发展,中医发展就失去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就失去了赖以支撑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中医发展与中药发展的关系,统筹好中医与中药的协调发展,这也是遵循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在秉承中医药理论、弘扬中医药传统、创新工艺流程、改革剂型品种、确保疗效质量、科学评价疗效、制定特色标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指导下,推动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和中药“三名”战略,生产名药,创办名店,建设名厂,切实保证中药材质量,保证中药饮片与炮制质量,保证中药产品与中药制剂质量。
五是努力促进教学、医疗、科研、文化相结合。要大力培养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感情,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要创造条件,通过结合,使学生读经典,跟名师,多实践,有悟性,医德医风好,真正成为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各位同学:回首过去,成就辉煌,我们欢欣鼓舞;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我们激情满怀。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中药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加灿烂的明天!
最后,衷心祝愿中药学院建院50周年庆典活动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各位同学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