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组织18个成员学会推荐,由生命科学领域专家审核并评选出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我校徐安龙校长的研究成果“活性RAG型转座子的发现揭示抗体V(D)J重组的起源”入选。
以免疫记忆与疫苗产生为核心的人类适应性免疫的关键机制就是RAG介导的抗体重排,所以RAG基因的起源一直是免疫形成揭秘的关键问题。为此,诺贝尔奖获得者利根川进(Tonegawa)1979年提出了转座子起源假说,此后围绕RAG的起源与功能,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直到该成果发表前, 转座子起源假说并未得到证实,成为免疫学一个经典谜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研究组以有活化石之称的文昌鱼为研究对象,发现了具有介导V(D)J重排功能的原始RAG转座子,证实了利根川进的假说。该发现不仅改写免疫教科书中关于适应性免疫起源的观点,将适应性免疫的起源由脊椎动物推前近1亿年到无脊椎动物,而且可能为未来利用重排机制设计新的免疫抗体/基因提供崭新的基因编辑思路和技术。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细胞》 [Cell166(1):102—114,2016]上。(以上内容摘自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活性RAG型转座子的发现揭示抗体V(D)J重组的起源
(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