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及李时珍医药创新奖的评选结果出炉,由我校校长高思华教授主持的项目“肝脾肾同治法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获200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创新提出了肝脾肾三脏同病是2型糖尿病病机特点的新理论;创新提出了肝脾肾同治法辨治2型糖尿病的新模式;创新提出了肝脾肾同治辨治2型糖尿病的常见证型及应对方药,提高了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运用现代方法进行证候学研究,阐明了2型糖尿病病位在肝脾肾的客观性。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高思华教授在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医学对消渴的基本认识和西医学对糖尿病的病理认识,提出了“2型糖尿病的病机特点是肝脾肾三脏同病”的新观点。该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的病机特点是肝脾肾三脏同病,无论何种原因先伤于肝、脾、肾任何一脏,最后均是渐次波及肝脾肾导致三脏同病,正虚与湿浊、血瘀、内热互见而发为糖尿病;治疗应从协调肝脾肾三脏关系入手,分清主次而三脏同治。十几年来,高思华教授围绕这一命题认真求索,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研究专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组织了一个由我校附属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了这个新理论的科学性,并创新提出了肝脾肾同治法辨治2型糖尿病的新模式。该模式打破糖尿病从消渴论治的传统观念,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构建了先定病位病性,再析标本先后,从协调三脏关系入手,肝脾肾三脏同治的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方法。对如何抓住三脏同病的主次先后和正虚邪实的孰轻孰重来有主有次地协调肝脾肾三脏关系、有主有次地扶正祛邪作了明确的规范。临床证明其实用而有效,体现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医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不仅为临床辨治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思路,更对该病临床辨证论治的规范化具有较强的指导和示范作用。该研究还基于这一创新理论,针对临床常见的三种证型,提出了以益肾平肝为主,健脾为辅的降糖消渴1方;以疏肝为主,健脾益肾为辅的降糖消渴2方;以健脾为主,疏肝益肾为辅的降糖消渴3方。通过多中心为期两年的大样本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发现三方疗后2月降低空腹血糖、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和对中医证候改善方面都有明显的疗效,且无任何毒副作用。说明三方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仅提高了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也为开发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系列方药奠定了基础。本项目融汇了中、西医对糖尿病认识,创新了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机理论和临床辨证治疗模式,并提出了该病的临床常见证型和有效应对方药,提高了该病的临床疗效。不仅对有效辨治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丰富和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思华教授也因此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中讲解该理论及其治疗模式,获得同行专家及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一致认可。该项目培养了2名博士,9名硕士。发表论文10篇。被引用38次。并被收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从2002年开始设立,每年评选一次,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进行网络初评、终审和公示,并经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确认,以奖励在我国中医药科研领域和自主创新工作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