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首都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评选活动中,我校附属东直门医院刘清泉同志脱颖而出,成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之一。
刘清泉是我校附属东直门医院急诊科、ICU、急诊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兼秘书长等。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急诊临床一线,是目前国内从事急诊临床一线时间最长的医生之一。在其
在2003年3月,他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处理北京市第二例输入型“SARS”的救治工作,并协同有关专家制定了有关“SARS”的中医药治疗预防方案,为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救治“SARS”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不完全明确病因的情况下,不畏自身感染,救治患者,并及时的协同医院领导处理被感染的医护人员,随后积极参与了“SARS”前期的抢救工作,带领急诊科医护人员,积极开展自治自救,但遗憾的是自己的妻子因感染而去世。随后的几年先后参加了人感染禽流感的中医药的防治,奔赴疫区参加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主持制定了汶川地震后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手册等。
他通过对前人著作的研读认为,中医学辨证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都是源于危急重症的治疗,现代急诊医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ARDS西医主要是机械通气的治疗,但机械通气只是解决了维持生命的问题。对于如何治疗ARDS及其如脱机等问题,都是机械通气所不能解决的,根据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通腑泻浊法的运用,可以减少上呼吸机比例,缩短上机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努力改变中医 “慢郎中”的形象。他认为,作为技术而言,中西医没有优劣之别,中医之长在于“道”,西医之长在于“术”,只有把“道”与“术”有机地融合,才能更好地扶危济困,济世活人。
“医学教学工作必须在坚实的临床基础之上,中医急诊教学尤其突出这一点”,他在国内较早的提出了将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书面考核与实际临床操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国内较早的建立了“急救模拟研究室”,在急诊医学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多年来他在勤于临床之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和编写论著10部。曾获得“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北京市医德楷模称号、“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称号。2006年当选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获得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获得北京市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1999-2000年度青年岗位能手。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评选活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推动首都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东直门医院、宣传部)